居然有一种体质叫青光眼体质?青光眼患者的情绪问题不容忽视
2020-09-30 15:32:00办公室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世界首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患者的直系亲属中,10%~15%的个体可能发生青光眼。
青光眼科普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精神紧张、暴躁、易怒、思虑过多、以及长期用眼疲劳等都可能成为发生青光眼的“帮凶”。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性格生性多疑、爱生闷气、忍气吞声、不爱与人沟通以及脾气火爆、偏执的人群往往更容易患上青光眼,这种现象被称为“青光眼体质”。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中更常见,且女性青光眼患者更容易患抑郁症。持续的高眼压造成患者视野丢失、视力不同程度下降,担忧未来、担心治疗产生的经济负担,这均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情绪苦闷、抑郁加重。2020年,美国Duke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焦虑和抑郁与可疑青光眼患者青光眼的进展有关。其实,早在2013年上海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就已经表明,中国青光眼患者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很高,分别为22.92%和16.40%。其中,年龄、女性、经济负担、青光眼严重程度等是其危险因素。
临床实例
一位来自黑龙江的64岁的女性患者,患有抑郁症3年,平时药物控制。2020年1月份的一天,张阿姨生闷气后突感双眼胀痛不适,伴头痛、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就诊,测眼压>50mmHg,因疫情原因,未系统治疗,眼压反复波动,控制欠佳。在得知自己患上青光眼后患者情绪更加消极、越来越低落。为求进一步治疗,2个月后在青岛工作的女儿将她带到了青岛眼科医院院青光眼科门诊,整个就诊过程中,张阿姨一直低着头、皱着眉头,基本不说话。
经检查,她的双眼视野都已经是晚期青光眼损害的表现,与患者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双眼先后进行了抗青光眼手术治疗。术前,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心理疏导;术中,耐心安抚病人并进行心电监护,最终打消了患者的过度紧张情绪,做到了和手术医护的密切配合,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医护人员悉心指导患者的康复并进行了各种青光眼宣教和随访。术后半年左右复诊时,在不用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双眼眼压始终控制在正常范围,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青光眼本质上是一种神经、血管与精神、心理之间的交感性疾病。因此,具有青光眼体质的人,其交感神经的张力升高,眼压波动大,不仅容易增加青光眼的发病率,还会导致视神经供血不足、供氧减少,加速视神经的损害,使青光眼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反之,抗青光眼术后患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改善,抑郁、焦虑情绪能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对待这类患者,医生和护士会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同时,青光眼患者自身也要主动调试克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要有规律生活,包括充足睡眠、适当锻炼、避免疲劳等。医生和患者真正做到相互信任、密切配合才能携手战胜各种疾病,永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