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光明的追逐者

2024-11-08 07:51:24办公室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嫱 通讯员 陈晓宇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终身教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创始人谢立信,是我国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开拓者,中国眼库建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并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谢立信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论证了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临床早期诊断标准,提出了眼库供体角膜活性新的判定标准——“活性密度”的概念,对指导临床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价值。1989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是中国眼科第一个国家级奖项。

针对真菌性角膜炎,谢立信首次发现并提出不同真菌菌种在角膜内存在不同生长方式,这是国际上首次就真菌菌丝的生长方式提出的创新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不仅使药物不能治愈的患者得以挽救眼球,而且一次手术成功率达到93%以上,该研究成果被编入2005年版国际权威性角膜病学专著《Cornea》。

谢立信针对手术用的眼角膜来源匮乏问题,一手创建了国内最早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眼库之一——山东眼库。此外,在人体角膜的替代品生物工程角膜和组织工程角膜领域持续开展科研攻关并取得了系列成果,2015年由谢立信主刀的全球首例生物工程角膜移植手术获得成功,2019年领扣型人工角膜顺利应用于临床试验。在角膜病创新药物的研制和开发方面,谢立信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历经11年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可供眼内植入的环孢素A缓释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佳药物剂型和用药途径。

在白内障领域,1993年在国内率先引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超声乳化白内障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一改传统的注射麻醉、切口大等术式,将手术的并发症降到最低,患者的痛苦降到最小,打破了“白内障成熟才能施行手术”的传统治疗理念;人工晶体的应用,弥补了术后配戴无晶体眼镜(框架式)及角膜接触镜的缺点或不足,使术后视力及视野恢复到正常。199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我国第一部《人工晶体植入学》,是当时我国有关人工晶体方面最新、最系统的专业书籍,成为国内眼科从业者了解和使用人工晶体的权威著作之一。1995年初率先开展了3.2毫米小切口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同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白内障超声乳化论文。

儿童白内障是眼科界公认的“险峰”之一,谢立信在国际上率先用前后囊环形撕囊、前部玻切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较好地解决了儿童白内障手术后反应重、效果差的难题,并于2014年出版了《儿童白内障学》。屈光手术方面,谢立信在我国首次应用角膜层间切除术(MLK)治疗高度近视,使患者摘掉了厚若瓶底的眼镜,在亚洲地区开创了此项技术之先河。随后又率先开展了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内成形术(LASIK),并对远视、角膜表层镜术和术后散光等开展系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