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瞳验光:近视手术前不可省略的“透视眼”
2025-09-26 10:35:39视力防控中心
在柔和的手术灯光下,患者静静躺在手术台上,医生手持精密的激光设备,即将开启一场重塑视觉的旅程。然而,在这关键一步之前,有一项不可或缺的术前检查——散瞳验光。它虽不直接参与手术,却是确保术后视觉质量与安全的基石。
人眼内部有一块名为睫状肌的小肌肉,它如同一位灵敏的调焦师,通过收缩与放松来改变晶状体的曲率,从而实现远近物体的清晰成像。这种能力被称为“调节力”。
然而,现代生活中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阅读、使用电子屏幕)容易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难以完全放松。此时,即使注视远处,眼睛仍处于部分调节状态,可能导致验光结果偏高,出现比实际更高的近视度数。这种因调节过度而暂时形成的近视,被称为“假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
为了排除这种干扰,获取最准确的屈光数据,散瞳验光应运而生。该过程通过滴入特定的散瞳眼药水实现:
扩大瞳孔:使更多光线进入眼内,提升检查的清晰度;
麻痹睫状肌:强制睫状肌进入完全放松状态,消除其对晶状体形状的影响。
当睫状肌被充分麻痹后,晶状体恢复至最扁平的状态,此时进行验光,仪器所测得的度数才能真实反映眼球本身的屈光缺陷,揭示出被日常调节所掩盖的“真实近视度数”。
近视矫正手术,无论是采用激光切削角膜(如全飞秒、半飞秒),还是植入人工晶体(如ICL),本质上都是对眼部组织的精密重塑。任何微小的度数误差——哪怕仅25至50度——都可能影响术后视觉效果。
01散瞳验光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避免过度矫正:若未识别并排除假性近视成分,手术可能误将这部分“虚高”的度数一并矫正,导致术后出现远视;
防止矫正不足:部分高度近视或远视患者,因睫状肌代偿性紧张,反而可能掩盖真实的屈光不正程度,散瞳后方能暴露全部问题,确保矫正充分;
排除调节干扰:尤其对于调节力较强的青少年、远视患者或伴有内斜视者,散瞳验光是获得可靠数据的前提。
散瞳的意义不仅在于屈光测量。瞳孔扩大后,医生可借助眼底镜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清晰观察视网膜、视神经及黄斑区等重要结构。这对于高度近视患者尤为重要——他们的眼底组织往往较薄,存在视网膜变性、裂孔甚至脱离的风险。术前若未能发现此类隐患,不仅手术本身可能带来风险,术后剧烈用眼或外力冲击也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因此,散瞳验光也是一次对眼底健康状况的“深度扫描”。
视近模糊:因睫状肌麻痹,近距离视物(如阅读、看手机)变得困难,通常持续4至6小时(使用快速散瞳剂)或数天(使用阿托品类药物);
畏光:瞳孔扩大使进入眼内的光线增多,患者可能感到光线刺眼;
安全提示:散瞳期间不宜驾驶或骑行,建议由他人陪同前往医院;
防护建议:外出时佩戴墨镜,有助于缓解畏光带来的不适。
散瞳验光虽只是术前流程中的一环,却承载着精准与安全的双重使命。它让医生得以窥见眼睛最本真的状态,为个性化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这短短几十分钟的等待与不便,实则是为未来数十年清晰视界打下的坚实基础。每一位准备接受近视手术的患者,都应充分理解其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完成这项关键检查——因为真正的清晰,始于一次坦诚面对眼睛真相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