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爱眯眼?可能不是习惯问题

2025-09-12 15:56:40视力防控中心

“宝贝,看电视时别眯眼睛!”生活中,家长们常常会这样提醒孩子。很多人觉得眯眼只是个小习惯,纠正一下就好,可你知道吗?频繁眯眼可能是眼睛在向你发出 “求救信号”—— 它很可能与屈光不正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眯眼和屈光不正那些事儿,帮你读懂眼睛的 “悄悄话”。



先做个小实验:当你看不清远处的招牌时,试着眯起眼睛,是不是感觉画面突然清晰了一点?这可不是错觉,背后藏着简单的光学原理。


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镜头,视网膜则是成像的底片。正常情况下,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的折射后,能精准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但当眼睛存在屈光不正时,光线无法准确聚焦到视网膜上,我们就会看不清东西。

就如使用照相机拍照时,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清晰范围越大。同理,人眼也是如此,如果把眼睛睁大,就如同照相机使用大光圈,只能看清近处小范围的物体,远处则会模糊;当眯起眼睛看事物的时候,就如同使用小光圈照相,景深变大,所以远处的物体也会变得清楚一些。



同时,眯眼的能减少来自不同方向杂乱光线的干扰,从而减少像差,让视觉更清晰。并且眼睑会对角膜产生一定的压力,迫使其屈光面发生改变,进而改变进入眼内的光线折射角度,使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形成聚焦,让眼睛看得更清。

不过,这种“应急措施”能短暂改善视力,长期下来,对眼睛的伤害可不小。


眯眼与屈光不正:到底是谁“招惹” 了谁?

屈光不正是指眼睛在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主要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三种类型。而眯眼,往往是屈光不正的“信号灯”。


近视:眯眼最常见的“导火索”

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为了看清远处的东西,近视患者会频繁眯眼。但长期眯眼会加重眼部的疲劳和紧张,加速近视度数的增长,形成“越眯越近视,越近视越眯”的恶性循环。


远视:隐藏较深的眯眼诱因

远视与近视相反,光线会聚焦在视网膜后方,看近处物体时需要动用更多调节力。儿童时期,轻度远视可能通过眼睛的调节功能代偿,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中高度远视患者,无论是看远还是看近,都需要过度调节,容易出现视疲劳,进而不自觉地眯眼来辅助聚焦。如果家长发现孩子看绘本、写作业时总爱眯眼,别只想到近视,也可能是远视在“捣乱”。


散光:让眼睛左右为难”的 “捣蛋鬼”

散光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形态不规则(比如角膜某一方向的曲率较陡,另一方向较平),导致不同方向的光线折射角度不同,无法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统一的焦点,看东西会出现重影、变形。为了抵消散光带来的模糊感,人们会通过眯眼来限制某一方向的光线进入,让重影减轻。但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长期眯眼会使角膜的水平轴位受到挤压,长此以往,容易形成水平轴位的散光。



发现孩子眯眼,家长该怎么做?


当发现孩子频繁眯眼时,家长千万别掉以轻心,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才能守护孩子的视力:

1、尽早做专业检查: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眼科或专业视光机构进行散瞳验光,明确是否存在屈光不正以及具体类型和度数。散瞳验光能排除眼睛调节力的干扰,得出更准确的结果,尤其适合儿童。

2、科学矫正视力:如果确诊为屈光不正,应结合屈光不正类型,在医生指导下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或接触镜(如用于近视防控的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适用于高度近视或散光的RGP)。很多家长担心孩子戴眼镜后度数会涨得更快,其实恰恰相反,不及时矫正会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反而加速度数增长。

3、定期复查视力:儿童的屈光状态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建议每3-6个月带孩子复查一次视力,及时调整矫正方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眯眼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却可能预示着孩子的清晰世界正在悄悄溜走。如果发现家人或孩子频繁眯眼,一定要及时关注,尽早检查,用科学的方式守护好这份“清晰”!